功率电感生产厂家
联系我们
热门搜索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
猜猜你喜欢的
技术支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技术支持

瞬态电压抑制器(TVS)相关参数定义与解释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5-10 19:58:37    浏览量:

在设计汽车的过程中,一个主要的难题是例如控制单元、传感器、信息娱乐系统等保护电子设备,免遭出现在电源线上的有害浪涌、电压瞬态、ESD和噪声的损害。瞬态电压抑制器(TVS)是用于保护汽车电子产品的理想方案,有些参数对这些应用来说非常重要,包括功率等级、关态电压、击穿电压、最大击穿电压。下面是这些参数的定义。

  功率等级

  TVS的功率等级是在一定测试或应用条件下吸收浪涌的能力。10 μs/1000 μs脉冲波形(Bellcore 1089标准)的行业标准测试条件如图1所示。这个测试条件不同于TVS瞬态电压吸收能力的测试条件,吸收能力的测试采用8 μs/20 μs脉冲波形,如图2所示。

  

  图1:TVS的测试波形(Bellcore 1089) 图2:TVS的波形

  击穿电压(VBR)

  击穿电压是器件进入雪崩击穿的电压,采用数据表上的特定电流条件下进行测试。

  最大击穿电压(VC:钳位电压)

  在一定的峰值脉冲电流等级下,TVS上会出现钳位电压。TVS的击穿电压是在非常低的电流下测得的,例如1mA或10mA,不同于应用条件下的实际雪崩电压。因此,半导体制造商标注的典型或最大击穿电压对应的是大电流。

  关态工作电压(VWM):工作时的关态反向电压

  关态电压指的是 TVS在未击穿情况下所能承受的最高电压,是电路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工作的保护器件的重要参数。在汽车里面,一些汽车电子产品的法规是根据“跳启动保护&rdq固定电感器uo;的情况制定的。这种情况下,要求为12V的电子设备提供10分钟的23VDC电源,用36VDC电源给24VDC电子设备供电10分钟,不会损坏电路或引起误操作。因此,关态电压是用在汽车电子产品中的TVS的关键参数。

  汽车电源线(甩负荷)的初次保护

  电子控制单元、传感器和信息娱乐系统等汽车电子设备是连到电源线上的。这些电子产品的电源是电池和发电机,这两种电源的输出电压不稳定,易受温度、工作状态和其他条件的影响。此外,使用电磁线圈负载的汽车系统,例如燃油喷嘴、阀门、电动机,电子和混合控制器,会把ESD、尖峰噪声和其他类型的瞬态和浪涌电压引入到电源和信号线上。
什么是甩负荷?

  当引擎开始工作,电池从电源线上断开,发电机继续为汽车的电源线输出电流,这是产生浪涌电压的最糟糕的情况。这种情况就是所说的“甩负荷”,大多数汽车制造商和行业协会都会针对这种甩负荷状态,制定最高电压、线路阻抗,和这种甩负荷状态的持续时间,如图5所示。甩负荷的源阻抗高于正常条件下瞬态测试时的阻抗,因为电池已经断开,只有发电机在向外输出电能,这时发电机的内部线圈的作用就象一个限流电阻。

  

  在甩负荷过程中,需要对发电机的动态行为进行总体考虑:

  a) 在甩负荷情况下,发电机的内部电阻主要是发电机的转速和激磁电流的函数。

  可以通过下面的关系式计算处甩负荷测试加上发电机的内部电阻Ri

  Ri = ( 10 X Unom X Nact ) / ( 0.8 X Irated X 12,000 min -1 ),

  这里

  Unom 是发电机的额定电压;

  Nact 电感生产厂家是转速为6000转/分钟的发电机的额定电流(ISO 8854中给出的)

  Irated 是在相互作用的几分钟里实际的发电机转速。

  两个大家熟知的试验模拟了这个条件:美国的ISO-7637-2 Puls电感生产厂家e 5,和日本用于14V动力总成的JASO A-1和用于27V动力总成的JASO D-1。在这部分,我们会概括在14V动力总成中用于甩负荷的TVS应用。

大电流电感

  甩负荷试验的标准和结果

  美国的ISO-7637-2 Pulse 5和日本的JASO A-1针对14V动力总成的仿真条件如下表。

  

  • 基于VC环境的变频器联网控制摘要:变频器是工业自动化系统中的基本拖动设备。当应用环境非常恶劣,不适合于人在现场对变频器直接进行控制时就需要对变频器进行远程控制。主要介绍了如何用VC编写控制软件对变频器进行联网控制。关键词:变频器

  • 金属磁粉心及高频电抗器发展浅析 金属磁粉心及电抗器发展浅析





















































    金属磁粉心发展浅析.pdf







  • 主流处理器体系结构与架构发展现状综述 摘 要: 阐述了计算机由诞生至现在主流处理器体系结构与架构的发展变化,对两大主流技术CISC和RISC的主要特征进行了介绍,并对基于这两种体系结构的经典架构做了简单介绍和分析对比,指出了现有体系

  •